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法國的咖啡文化歷史回顧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屋是在17世紀中期出現的。隨著咖啡貿易的發展,法國的兩個港口——勒阿佛和波爾多逐漸成為進口咖啡豆的貿易中心。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裏,咖啡在波爾多留下的已經不僅僅是遺產了。

    咖啡豆呈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咖啡”。綠咖啡經過焙燒後才成為人們常見的褐色咖啡豆。焙燒後的咖啡豆經粉碎,再用沸水沖泡或煮,才成為香濃美味的咖啡。波爾多有很多咖啡焙燒店,儘管這些店鋪都很小,但它們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並沒有敗北。有一個名為馬歇爾的焙燒店每年加工的咖啡豆多達125噸。馬歇爾店的老闆馬歇爾·格裏斯介紹說,綠咖啡芳香四溢,經過焙燒後的味道甚至和葡萄酒有些像,非常誘人。

    另一家名為薩博瑞的焙燒店每年可以為咖啡屋、餐廳和飯店提供200噸的咖啡,為了經營得更好,他們要按照顧客的要求隨時進行調整。這實際上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薩博瑞店負責人亨利·戴爾斯介紹說,由於咖啡豆的貨源區別很大,因此必須要將它們混合起來,保證一致性,才能確保咖啡的品質。還有一家名為莫吉的焙燒店則以獨到的波爾多味道著稱。該店老闆克裏斯托夫介紹說,儘管零售的顧客越來越多,但由於經濟不景氣以及國內外大公司的衝擊,他們的經營一直很艱苦。

    法國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絕非吃喝消遣般簡單。一杯咖啡配上一個下午的陽光和時間,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種散淡的態度和作派。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是環境和情調,在路邊的小咖啡桌旁看書、寫作,高談闊論,消磨光陰。本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了社會活動中心,成了知識份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以至成了法國社會和文化的一種典型的標誌。   

    曾聽說法國一度由於咖啡缺貨而少喝了咖啡,馬上就見打盹的人多起來。說來好象誇張,但法國人嗜咖啡倒是千真萬確。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法國也是參戰國之一,國內部分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於味道,而是環境和情調,大多不願閉門 "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裏煮上一壺。他們也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品,細細的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喝就是大半天。法國人養成這種喝咖啡的習慣,自覺不自覺的表達著一種優雅的韻味,一種浪漫情調,一種享受生活的寫意感。可以說這是一種傳統獨特的咖啡文化。正因為如此,法國讓人歇腳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佈大街小巷,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遊船上、甚至艾非爾鐵塔上。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館、廳、室。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的生活的寫照。難怪注重品味的法國人有一個傳統說法,在塞納河邊叫人換一個咖啡館也許比換一種宗教還難!一個地道咖啡館,常客不僅決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咖啡館,連來咖啡館的時間和坐在哪張咖啡桌上的習慣都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忠誠的關係當然也體現在好客不倦的主人,不用招呼,熟知自己常客脾氣和嗜好的老侍應生就會端來他最喜歡的那種咖啡,配上一盤特色點心,甚至還會隨手帶來他最愛看的報刊,不必說謝謝,這些在一個正宗的咖啡館裏都是理所當然的。

     法國人去咖啡館不單單是為了喝咖啡,他們更多的是去那裏放鬆身心。普通百姓喜歡湊熱鬧,聚會或聚餐,哪里人多就喜歡去那裏。無怪乎在法國的普通餐館中,服務生大多會把第一批客人安排在靠窗的桌邊,然後點上一支小蠟燭。夜色降臨時分,外邊的客人會不由自主地被餐廳內搖曳的燭光、隱約的人影所吸引,去分享廳內溫馨的空氣。

不論你是一個學問深邃的哲學家,還是失意文人,潦倒的藝術家,放學下課的學生,只要要一杯熱咖啡或其他飲料,你就可以在那裏放鬆自己。當然,邀上幾個朋友、同事或同學坐在那裏談天說地,交流思想,討論功課,書寫作業也無不可。一些孤獨落寞的人,常會來此消磨難耐的時光,尋找心靈的慰藉。法國人崇尚的自由、平等、博愛常被濃縮在這不足百米見方的咖啡館中。
      
      塞納河蜿蜒穿過巴黎市中心,河右岸是繁華的金融貿易消費區,左岸是人文薈萃、文化積澱深厚的拉丁區,那裏集中了眾多的咖啡館、書店、畫廊、美術館和博物館。
     
      蒙巴納斯大街、聖日耳曼大街和聖米歇爾大街上的咖啡館在20世紀初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它們是全世界作家和藝術家心目中的聖地和精神家園。畢加索、海明威、左拉、凡·高、喬伊斯、弗洛伊德都曾在這裏編織他們的夢想,度過他們的年輕時代。那些尚未成名,來自不同國家的貧困畫家和作者會在溫暖的咖啡館中從早晨一直聊到黑夜,他們交談切磋,相互影響,思想和激情常常碰撞出燦爛的藝術火花,創作出不同凡響的藝術作品。畢加索剛到法國時,囊中羞澀,靠那些尚不值錢的畫作換取在咖啡館的食宿。那善良的老闆怎麼也料想不到,他給予畫家的人情關懷,日後竟會得到如此豐厚的回報。海明威說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去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蒙巴納斯街上的丁香咖啡館(caf?degirode)是美國作家米勒、海明威,愛爾蘭作家喬伊斯和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經常光顧的地方。時值今日,那裏還保留著海明威經常坐的椅子,椅背上的銅牌鐫刻著他的名字。丁香咖啡館有一道招牌菜,叫做“海明威胡椒牛排”。許多美國觀光客遊覽巴黎,總是少不了要去那裏坐坐。
        
       聖日耳曼教堂對面的花神咖啡館(caf?deFlore)和它隔壁的雙偶咖啡館 lesdeuxmagors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和波伏娃日常討論和寫作的地方。正是坐在花神咖啡館臨街的窗口,波伏娃給她的美國情人奧爾格倫寫下了那些熱烈的情書。
      
        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館是巴黎第一家開張的咖啡館。時光逝去三百年,它仍然保留著其古樸典雅的傳統裝飾。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盧梭、世界第一部百科全書的作者狄德羅曾在這裏寫下了影響歐美革命和社會發展進程的著作。法國大革命三巨頭羅伯斯庀爾、丹東和馬拉也曾在此同其他革命者暢談變革社會的理想,描繪自己心目中的藍圖。這些光輝燦爛的名字常能使我們在交錯的時空中多多少少追尋到流逝歲月的蹤跡。
      
        輕鬆隨意,不拘一格的咖啡館也會讓我們一掃旅途的疲憊,全身心地沉入法國式的優雅和浪漫。
返回列表